阿尔特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 2023-07-30 16:14:09
阿尔特(300825)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稳健复苏的状态,产销量分别达到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3%和9.8%,其中乘用车占比超85%,产销分别完成1,128.1万辆和1,12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8.8%。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销量达到378.8万辆和374.7万辆,增长率分别为42.4%和44.1%,市场渗透率达到28.3%,其中插电式混动车型产销数据增速继续领跑各类车型,产销量分别达到103.9万辆和10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8.6%和91.1%。国内汽车市场持续好转,出海同样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汽车出口达到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数据首次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上半年有望维持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未来出口增幅有望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享誉国际市场重要的产业名片。上半年发放汽车消费券、推动汽车下乡、继续购置税减免等需求刺激政策接连推出;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车联网数据安全、全面实施国六B排放标准等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政策也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仍将不断提升。在市场、政策、技术、产品等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呈现高速度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局面。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有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趋势。我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具有先发优势,产品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提升。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数据中,自主新能源品牌已稳居前列,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仅一家外资企业。多家国际及合资品牌为稳固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市场份额,通过组织架构、管理团队、经营战略调整等举措,发展方向也逐步向新能源汽车倾斜。在减碳及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等宏观需求下,部分新兴国家亦在加强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及产业链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刺激下,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规模呈现逐步扩容的趋势,为我国汽车技术出海提供了极佳的时代机遇。汽车研发作为汽车的“孵化器”和汽车市场的“领航员”,对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容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汽车市场对新车型推出效率、汽车应用场景契合度、汽车内外饰美观度及驾乘体验感知度等要求的不断提升,汽车研发过程需不断加大高性能市场分析工具、高性能造型工程研发工具、高性能仿真验证工具、高性能产品测试工具等软硬件的应用。阿尔特等拥有高客户占有率及丰富研发经验、高市场敏感度及灵活性、高技术成熟度及前瞻技术探索能力、高数量级数据储备及数字转化能力的独立第三方研发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二)公司从事的主营业务阿尔特是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为主业的前瞻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企业,正在以全球汽车市场未来需求为导向,在汽车关键技术、智能化研发工具、核心产品及前瞻解决方案、国际市场发展等方面逐步构建国际化高壁垒生态闭环,并着力推动研发智能化体系的系统构建。公司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业务主要包含多级别乘用、商用、固定用途/特殊场景专用新能源汽车及燃油汽车、新能源乘用车平台、商用车平台、滑板底盘等全流程研发;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业务主要包含服务平台(SOA架构、SOA开发者平台及开发工具等)、智驾平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智控平台(动力域控制器、智控平台控制器、智控平台PLUS控制器、区域控制器等)、智舱平台(智能座舱等)及智能网联终端等软硬件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主要包含电磁式DHT、电磁离合器模块、减速器、増程器、多合一动力总成及高性能V6燃油发动机和V6清洁能源发动机等研发制造,并逐步向汽车电子等智能化产品拓展。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可率先感知国内国际汽车市场研发需求变化,能充分把握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具备本土技术及效率优势,深谙包括欧标、日标在内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无论是承接国内项目还是国际项目,公司均按照严格标准进行研发执行,项目质量受到了众多客户的高度认可,同类项目研发效率、质量、前瞻性等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当前公司所掌握技术向营业收入的转化主要通过研发项目承接和核心零部件销售等形式实现,研发服务模块及质量、零部件产品品类和科技含量等均在全面提升。为充分发挥公司技术、资源、品牌、产品优势,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营收模式。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减碳脱碳大背景下,多个经济体相继推出多项支持政策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际新能源汽车产品及研发需求明显提速。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平台型企业,为积极把握不断扩容的国际需求机遇,公司已明确将“技术+供应链”出海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未来将更加充分地发挥“链主”优势,通过为国际客户提供研发设计、产线设计、技术授权、核心零部件产品、与优质企业联合研发推广、技术+服务等多形式实现“技术+供应链”战略的落地。随着业务生态的逐步完善,未来公司可根据国内外客户不同需求,提供“研发→制造→销售”全域模块菜单式服务及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等多模式选择。基于现有成熟的研发模式和研发工具的汽车研发体系,在研发周期及研发效率等方面难以实现较大突破,而基于全新研发理念、全新研发工具、全新研发技术的智能化研发体系,有望深度解决汽车研发工作中系列重复性、基础性、单调性问题,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个性化研发。AI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工具算力的不断提升,亦在推动新研发体系的形成。作为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供应商,公司已率先将AI模型和数字化研发工具等新技术应用到造型、工程、仿真建模分析测试、性能开发、试验等研发业务链的多个环节,并与国内外领先的半导体、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积极合作,探索建立智算中心,共同研讨AI大模型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领域的深层次应用,从底层研发体系、中间层研发技术、应用层产品和服务等多层面深度探索汽车研发的全新整合。随着公司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研发体系的逐步构建,在助力公司研发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可向同行业及上下游企业共享公司的研发体系及工具链,促进汽车研发生态向高质量智能化发展,推动汽车从产品的智能化,向工具的智能化再向研发体系的智能化延伸。(三)主要产品公司整车研发、平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研发及测试业务的交付物主要以图纸、数据包、样车/件及解决方案为主,整车投产支持阶段主要以技术支持为主。重点研发或制造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主要有电磁式DHT、电磁离合器模块、减速器、多合一动力总成、V6发动机(第一代、第二代)等,并适度前瞻储备未来具有较大潜在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相关技术。公司相关产品及对应技术特点和用途如下:(四)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1、研发模式公司作为我国技术领先的整车研发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有内部技术研发和承接项目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公司内部研发流程主要分为提案、实施、发布三大环节,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可用于具体项目执行。承接项目研发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项目需求,一般由多部门协作完成。随着数字化战略的落地及AI等智能化工具的深度应用,公司研发模式有望实现全新升级。2、采购模式公司采购可分为项目采购和非项目采购。项目采购主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采购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原材料。非项目采购主要根据公司日常运营需求,采购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和其它办公用品。公司能够根据项目具体需求,灵活匹配最佳效益的采购模式,做到必要性、时效性、经济性的有力平衡。3、生产模式公司研发制造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主要为新能源动力总成类产品,均采用以销定产,适当库存的生产模式。公司生产的零部件均为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生产所需基础配件目前多采用委外加工的形式,最终产品由公司进行总装集成。针对电磁式DHT等核心产品的关键部件,公司已开展自主加工的生产准备,未来将逐步加大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成本优势。公司V6发动机的装配采用先进的组装线、热试线、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和扭矩控制系统,全流程的控制产品质量和各项装配质量参数,同时发动机下线进行100%磨合试验,确保出厂发动机的一致性。电磁式DHT、减速器等新能源动力总成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产品下线之前会对整机进行检测,最后由物流部门根据订单包装发货。4、营销模式公司市场营销主要有行业通用的招投标和谈判性采购两种模式。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整车研发还有公司独创的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以及整车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产业生态赋能及与其他优势资源合作推广等模式。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是公司对前瞻性汽车造型和技术方案自发提前进行预研开发,潜在客户通过评审公司的前瞻预研成果或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开发方案形成订单意向。此模式是公司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合作推广模式是公司基于多年形成的技术和国内外整车及产业链资源优势,与头部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共同实现技术或产品推广的目的。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实力业内领先 1、掌握汽车研发系列核心技术,拥有超千项专利 公司已掌握造型创意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技术、电源系统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技术、精致性开发、汽车仿真优化技术、汽车底盘调校技术、SE同步工程技术、发动机设计及仿真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术、串并联混动技术、乘用车平台开发技术、性能开发技术、整车试验开发技术、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及全球首创的电磁DHT技术,集成VCU和MCU于一体的动力域控制器技术,集扁线、油冷及Sic模块为一体的高性能、高效率的四合一动力总成技术等前沿技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544项专利及66项著作权,其中发明专利57项,实用新型专利1,453项,外观设计专利34项。专利较2022年末增长率达到17.68%,其中发明专利增长率达11.76%。 2、前瞻布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关键技术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趋势下,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也在发生着变革。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企业,公司在汽车平台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均已进行前瞻布局,多项关键技术或解决方案处于领先水平。公司研发的RUBIK融合了17类关键技术,专利提案达300余项,在车型拓展、柔性化设计、技术兼容性、轻量化、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具备技术先进性。在智能驾驶领域,针对经济型车型和高端车型,公司规划了两款控制器,首款智驾产品采用行泊集成式控制器方案,能够满足主要的主动安全功能要求以及全景融合自动泊车等,主导研发的ADCU有望在年内发布。在智能控制领域,公司借助动力域多年开发经验,围绕智能车控,先后布局了动力域控、智控平台、智控平台PLUS及区域控制器四个域控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成了动力域控制器B样台架试验,并且进行了B样的DV试验,试验结果较好的达到了设计预期。未来应用公司动力域控制器,客户只需要开发维护域控软件,便可以完成车辆的行驶控制,能极大地降低研发费用和零部件管理成本。公司在智能化平台掌握的系列前沿技术,可通过承接项目研发、技术授权、产品化推广等多形式实现商业化。 3、掌握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的系列关键技术 控股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已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具备多类型电磁式DHT、减速器和增程器的开发、验证和生产能力,能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开发、匹配调校、验证等全套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生产制造。四川阿尔特新能源自主研发的减速器、增程器及集成式电驱动系列产品具有轻量化、小型化、型谱化、低噪音、高效率、高承载等特点;增程器已完成适用于四驱增程式电动车的动力系统技术储备;开发的单档电磁式DHT产品属于全球首创,实现了高效电磁结合,综合效率高达98%,具有明显的性能及成本优势;电磁式DHT中的电磁离合器进行了独立模块化研发,可更经济地适配众多混动车型。在乘用车领域的基础上,四川阿尔特新能源还扩展了商用车混动系统的开发能力。 控股子公司柳州菱特具备整机性能开发、机械开发、台架标定、可靠性验证、振动及NVH噪声等试验验证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为适应未来市场需求,柳州菱特还进一步夯实了发动机设计开发能力,掌握了冷却EGR、预燃烧室点火、高滚流比气道等新技术的设计和运用能力,具备自主开发国内领先水平发动机的能力,自主研发的6G3系列V6发动机具有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低油耗、低噪声、低排放等技术特点,并根据市场需求,对V6系列产品进行不断迭代。在此基础上,柳州菱特深化了动力总成一体化技术应用,拓展了整车改制及调试匹配的能力。 4、率先应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推动汽车研发变革 AI大模型及系列专用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高科技行业深度智能化变革提供了机遇。公司的造型模块已较早基于AIGC的多种AI软件和内部训练的轻量化低阶Lora模型等来辅助项目研发,尤其在造型创意参考、画质优化、三维动画逻辑等图形图像处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公司已利用AI机器学习辅助于CAE仿真在整车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参数化模型的优化,以提高效率和前移预测。在碰撞耐撞性和行人保护上已经使用了AI算法训练模型,快速预测结果,在热管理智能标定、CAD和CAE自动化系统编程,以及用户体验需求研究中也运用了AI技术来提升效率、质量及预测准确性。另外,公司正在探索以汽车结构颗粒化和软件功能原子化为脉络,将数据中台作为业务驱动的引擎,破除数据孤岛,实现定制化输出、差异化重构、标准化复用,未来逐步实现汽车研发业务架构重组,进而提升研发效率。 (二)高标准人才团队配置 1、研发人员高比例配置 作为一家研发型科技创新企业,多年来,公司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中高级工程师、设计师比例,在新业务模块如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SOA架构、电源、电机、电控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整车平台等方向持续增加人员储备,SDV领域团队规模接近500人,在AI建模、AI插件开发等前沿技术配置高端的专业人才。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有员工2,44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80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3.78%;技术人员总数为1,9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9.75%。 2、拥有高水平的国际化团队公司创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频次在不断提升。公司在倾力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同时,也在积极借助国际专家的专业力量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公司已聘请百余位国内外知名汽车创意大师及工程领域资深专家来保障公司的前瞻研发设计能力,这些专家拥有意大利博通、宝马美国设计中心、通用汽车、日本三菱、梅赛德斯奔驰、日产、丰田、五十铃、韩国现代、捷豹路虎、起亚等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及设计公司的多年开发经验,尤其在汽车整车、造型、发动机、减速器及新能源汽车设计开发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国内外专家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及加入,使公司的研发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设计质量显著提高。员工亦能在具体的项目中,随时向国内外专家和技术骨干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为公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 作为研发型企业,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职位晋升和股权激励是企业实现人才聚集和团队稳定的重要途径,公司有完善的人才晋升通道,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多轮次股权激励。2020年3月上市以来,针对核心骨干实施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已完成了两期归属,合计归属股份达到6,943,125股。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三期合计约3亿元的股份回购,合计回购股份21,754,060股,所回购股份中已有9,765,000股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后续公司将继续采取包括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公司薪酬体系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 (三)业务布局全面 1、整车开发业务覆盖汽车研发全产业链 公司是国内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和发动机/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的开创者,是国内极少数业务模块能够覆盖整车开发全产业链的独立开发企业,未来将逐步打造“研发→制造→销售”全域模块服务闭环。在整车全流程研发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系统化的体系能力,使得公司无论是整车研发,还是零部件研发制造均能基于整车的全局性视野开展,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公司是国内具备整车试制全流程一站式交钥匙服务能力的一流企业。全资子公司天津阿尔特具备模具、夹具、检具设计制造及整车试制能力和汽车改装能力,工艺齐全,现有冲压&模具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及质量检测中心的完整布局,各车间采用当前市场一流设备,如徐州锻压冲压机、台湾威力龙门式CNC数控加工中心、日本NTC激光切割机、德国德派FDS、英国亨罗布SPR等。另外,公司还投资建设了处于我国领先水平的整车转毂环境舱,不但能够满足公司试验需求,还能够承接外部试验订单。 2、汽车研发关键领域深度布局 公司不断强化整车全流程研发的同时,在模块化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化软硬件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度延伸,多项研发成果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滑板底盘等数字平台领域已进行前瞻布局,自主研发的集合扁线、油冷、Sic等多项前沿技术的四合一动力总成,已配套公司自研的RUBIK平台搭载。自主研发的VCU已经在量产车型项目中成功实现应用,成为AUTOSAR高级会员后,公司积极参与AUTOSAR标准的制定,并提前布局符合AUTOSAR标准软件产品和工具链,搭载公司自研AP工具链的SOA开发者平台已顺利上线,且已深度应用于部分客户。另外,公司积极应用新技术,已在商品企划、造型设计、仿真测试等研发模块率先应用AI技术,并积极探索关键模块专有模型、行业通用模型的开发及智算中心的建立。 3、研发+制造双轮驱动 基于汽车研发开展的系列研发业务和制造业务构成公司的基本产业生态。公司零部件客户与公司整车设计高度协同,优质的整车研发服务能够为零部件制造业务实现优势导流。凭借整车开发业务的先入优势,公司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核心零部件“Tier0.5”供应商。近年来,国际市场汽车研发、零部件制造及产业链培养等需求明显提升,公司基于研发、制造及系统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产业链资源优势,将重点推动“技术+供应链”模式向国际市场整体赋能。 4、体系化能力充分保障服务质量 公司在多年全流程整车研发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化研发能力。无论是承接的整车项目、部分模块项目,还是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公司均可基于对整车的深度理解,从全局角度开展项目的实施,对项目质量和不同模块协同性提供了极大的保障。随着汽车系统的复杂度持续增加,在研发和零部件适配时,将更需要体系能力的保障。未来随着体系化能力的持续提升,公司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成立投资发展部和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 为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深度挖掘整车研发及产业链成长机遇,公司在上半年成立了投资发展部和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投资发展部主要负责寻找对公司发展有益的优质投资项目,包括重大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研究分析、投资决策、项目落地及后续退出事项的全流程管理。 人工智能和数字实验室主要承担公司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战略的规划、落地及运营,主要负责行业智能设计、智能预测等场景需求的洞察,人工智能相关软硬件平台和系统框架的规划、搭建和管理,牵头研发行业细分领域AI大模型,AI中台系统架构设计及核心功能开发实现等工作,并重点推动智算中心的建设,未来智算中心将不仅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还提供AI模型训练、推理、优化等服务,以及多种AI应用场景的支持,智算中心投入运营后,可以有效地降低AI技术开发和部署的门槛和成本,提升AI技术的性能和效率,促进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四)经营成果丰硕 1、拥有强大数据库,积极维护数字资产 公司已形成完善的法规标准数据库,标准数据库下设国内标准数据库、海外标准数据库及企业自有标准数据库。截至报告期末,国内标准数据库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等近6,300项标准;海外数据库包含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主流国家标准及东盟、印度、巴西、海湾国家等新兴市场国家近4,100项标准;由公司参与编制的企业标准近850项。在车型数据方面,公司成功研发的数百款整车均形成了完善的造型、工程等数据,在CAE仿真、环境舱模拟等数字化方面,也有丰富的数据及模型积累,并对市场较多车型有系统的研究和数据积累;在智能化方面,公司已成功加入AUTOSAR并成为高级会员,积极参与汽车软件相关标准的制定。未来公司将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方面持续布局,开展中间层以及应用层的软件开发,优化在汽车数字化方面的布局,不断加强数字资产的积累和维护。 2、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丰富的车型研发经验 公司已为超过80家客户成功研发接近400款车型项目案例(包括概念车型、已量产车型及储备车型等)。不同客户对车型委外设计的保密性要求有一定差异,主要有客户主动公开前不可公开、市场知情前不可公开、一定年限不可公开、永久不可公开等类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参与研发且已成功上市的车型中,绝大多数仍不满足公开条件,能够披露的个别车型分类如下: 造车新势力及自主车企新能源全新品牌车型:小鹏G3、合众哪吒N01、合众哪吒U、天际ME7、天际ME5、观致7、北汽新能源LITE、北汽新能源ARCFOXα、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追光、雷诺江铃集团羿-A级轿车等。 自主品牌车型:一汽红旗H5、一汽红旗HS5、一汽红旗HS7、红旗E-HS9、一汽奔腾NAT系列、一汽奔腾T55、一汽奔腾T77、一汽奔腾T99、一汽轿车全新奔腾B70(第三代)、一汽佳宝V75L、V75、奔腾B70S传统燃油车、红旗HQ9、猛士M50、东风汽车(600006)风神AX5、东风汽车风神AX4、北汽BJ80、昌河Q25、北汽绅宝X25、北汽绅宝X65、北汽绅宝D50、沈阳金杯运赢、启辰T70、启辰T90、启辰D60、吉利GS、帝豪GL/帝豪C7、长安跨越王F3、长安跨越王X7、华晨鑫源-金海狮、开瑞江豚、凯翼昆仑等。 合资品牌车型:东风本田e:NS1、东风本田XNV、广汽本田e:NP1、广汽本田VE-1、本田CR-V新能源2021款锐-混动e+、一汽大众捷达、一汽大众迈腾、一汽大众高尔夫7、一汽大众速腾、一汽大众宝来、蔚领、一汽大众高尔夫嘉旅、江西五十铃翼放ES等。 (五)拥有国际化视野,海外市场拓展优势明显 1、超20年国际市场布局积累并不断优化 公司成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因,尤其在日本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全资子公司阿尔特日本成立于2001年,在日本市场已发展超20年。为前瞻积累国际前沿技术及创新理念,公司已在日本、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的北京、上海设有五大研发中心。为推动国际业务布局,公司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国际架构优化,2021年与马来西亚上市公司SUNSURIABERHAD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公司;2022年,阿尔特日本通过股权受让和认购新股的方式取得日本上市公司YAMATO33.04%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YAMATO作为公司的国际业务平台,在未来开拓国际市场和拓展业务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公司在日本进一步开拓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相关业务提供了可行平台。 2、融合国际标准和中国技术及效率优势 在全球网络布局的同时,公司也在深入加强核心技术的国际化水平,在整车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均已满足国际市场标准。公司已顺利完成某国际知名车企国内纯电车型平台研发,所研发生产的零部件也成功打入国际知名车企在国内合资公司的供应链,充分彰显公司研发技术及生产制造、运营体系等已达到国际标准。另外,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随者到领先者、快速发展的深度参与者和倾力推动者,公司对新能源前瞻技术趋势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平台及核心零部件研发技术和研发效率方面,相对于国际同行均具有较多优势。作为兼具国际品质和标准,及中国技术创新和效率优势的整车研发企业,公司在海外业务开拓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为国际化合作伙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产品。 3、国际业务合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公司与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的合作深度不断提升,部分项目已实现与国际大型汽车集团总部直接签约。当前国内汽车品牌出海及国际汽车市场发展均处于良好的机遇期,海外整车设计研发市场容量迅速扩容。在公司“技术+供应链”模式整体向中外客户赋能战略引领下,公司已与某国内领先整车制造上市公司、马来西亚上市公司SUNSURIABERHAD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就海外市场业务开拓进行了深度沟通,在此基础上,公司有望赢得更多海外业务机会。目前公司已与全球2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潜在合作方就合作可行性、合作范围、合作模式等进行了沟通。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汽车行业相关的政策风险 全球汽车新能源变革持续进行,多个国家制定了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汽车排放指标、新能源汽车补贴、进出口政策等调控变动,对汽车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价格竞争已成为新的趋势。另外,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消费者汽车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果政策或市场出现不利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订单或经营情况。 应对措施:公司将实时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相关法律法规变化及国家政策导向,适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从而降低政策及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同时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整车研发为核心,不断丰富公司业务布局,通过提供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更专业化的服务或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市场竞争的风险 消费者对汽车外观设计和驾乘体验越来越重视,整车研发行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整车研发企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较同行业国际头部企业仍有一定差距。随着公司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司的业务范围将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市场渗透,直接与国际头部汽车研发设计公司在高端领域进行竞争。另外,国内同行业企业研发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团队技术实力也在逐步提高。未来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强化技术开发力度,通过更为前沿的技术创新和前瞻创意设计,来保持公司的领先地位。另外,公司将以整车研发业务为核心,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制造、燃油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制造、定制改装等相关业务,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与客户的合作,积极主动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或产品,不断提高公司的综合能力。 3、人才流失的风险 汽车研发设计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公司技术人才队伍保持稳定,流失率较低,但由于汽车研发设计行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整体偏少,且当前汽车市场整体面临“人才荒”,如果核心技术人员外流,将对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机制,继续采取包括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以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为做好公司人才储备工作,公司先后制定了技术职称管理方案、技术培训管理方案、技能培训讲师管理方案等针对公司设计人员的培育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汽车设计人才快速提升,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才流失对公司的风险。 4、技术泄密风险 作为研发型企业,技术资料是公司的核心机密。公司的技术资料主要提供给设计项目涉及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供应商。为防止技术泄密,公司与客户和供应商签订业务合同时约定了保密条款以及泄密、侵权责任的追究、补偿条款。此外,公司的设计业务均由技术人员完成,为防止技术资料从内部泄密,公司与所有技术人员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并在重点项目中对项目组同事及可知悉项目保密信息的其他关键人员签订《项目保密协议》,且通过分块设计、内部隔离、网络系统和文件加密等措施防止内部泄密。公司成立以来,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技术泄密事件。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管理难度的增加,如果保密措施执行不力,则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存在泄密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制定严格的保密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的泄密风险。公司分别设置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措施、文件资料保密措施、会议保密措施、涉密载体管理措施、试验车辆保密措施、接待、对外交流保密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核心技术和技术资料的泄密风险。 5、技术开发风险 在汽车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公司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全面、研发能力过硬的技术团队。公司开展的自研项目,均属行业前沿,多个在研产品或研发内容是行业首创,市场可参考性较低,存在研发成果不及预期的风险。部分方向具有极大应用前景,但市场竞争较激烈,公司技术与产品若被竞争对手超越,将造成公司研发成果商业化推广不及预期等风险。 应对措施: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及行业需求变化,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保持技术优势和壁垒。同时,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多方资源让技术开发面向市场,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6、股权分散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总股本为497,434,856股。宣奇武先生直接持有公司5,549,521股股份,刘剑女士直接持有公司2,100,000股股份,阿尔特投资(宣奇武先生和刘剑女士控制的公司)直接持有公司67,579,530股股份,宣奇武先生及其配偶刘剑女士直接或间接控制公司共计15.12%的股权。如果后续公司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下降,或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不断提升,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减弱,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而给公司业务或经营管理等带来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根据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的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并优化股权结构,及时关注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情况,探索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四、主营业务分析概述(一)上半年经营情况概述报告期内,公司业务逐步好转,为实现长远发展,在稳步推动在手项目顺利执行的同时,面对技术出海等市场新需求和AI智能化等带来的行业变革新机遇,重点开展了系列战略性创新尝试。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6,507,600.70元,同比下降2.73%,环比提升13.70%,其中整车设计收入455,419,695.72元,同比下降5.32%,环比提升36.89%,来自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收入382,483,912.35元,环比提升47.21%,占整车设计收入的比重为83.98%;核心零部件业务收入39,521,441.18元,同比增长45.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107,891.79元,同比下降15.89%,环比提升1,634.97%。1、在手研发订单执行稳中向好,零部件制造订单有望V型反转上半年,公司管理层积极落实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针对研发业务,公司紧跟客户研发规划和市场需求转变,重点推动在手研发订单的研发实施、交付验收事项。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订单的签署、实施及交付均呈现稳步向好的局面。零部件制造业务,受部分客户车型销量波动影响,销量出现同频波动,收入规模较预期存在一定差异。为促进零部件业务增长,控股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和柳州菱特通过增加市场营销人员、参加上海国际车展等举措,不断加大营销力度和市场曝光度。公司持续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发,整体呈现从传统产品向新能源、从纯硬件向软硬件一体、从单品向系统集成转变的趋势。DHT、减速器、电磁离合器模块、多合一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相关核心零部件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已与国内外20余家潜在客户进行了深度洽谈,其中近10家企业有合作意向或定点意向,形成了较多储备型客户,为后续形成实质性订单及零部件稳步放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V6一代机、二代机等高性能V6发动机平台相关新能源动力总成业务拓展上,报告期内V6一代机已完成首台特种车型测评车辆的试装调试工作,将重点跟进量产订单的签署工作。2022年点火成功的V6二代机,可满足7大应用场景下(硬派越野、皮卡、商用车、中巴/轻客、高性能轿车、通用动力、改装出口)的4条技术路线(传统动力、混动动力、增程纯电、清洁燃料)动力需求,已与国内外近百家潜在整车客户和非道路交通客户进行了意向性沟通,较多潜在客户有搭载或合同签署意愿。另外,为充分挖掘公司产品价值,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公司亦在探索对动力总成单品进行集成化。随着现有量产客户销量的提升及潜在客户合作的实质性推进,公司零部件制造业务有望较快实现V型反转。2、积极把握技术出海新机遇公司已将“技术+供应链”出海作为公司未来发展重要战略,并全力推动该战略的落地实施。报告期内,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业务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月份,公司与某国内领先整车制造上市公司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拟就某新能源车型海外市场的适应性开发、生产制造及销售事宜展开合作;4月份,公司与马来西亚上市公司SUNSURIA BERHAD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拟在马来西亚进行投资,在电动汽车及其相关产品领域开展研发创新,打造马来西亚自主品牌的电动汽车。以此为契机,双方将共同成立汽车设计与创新中心,形成集汽车设计、制造、营销,前沿技术研究,人才培育等于一体的研发中心和运营基地,致力于拓展马来西亚、东南亚其他国家及更多海外市场。面对国际汽车市场研发需求机遇,公司管理层及市场营销团队大力开展出海业务开拓,并通过使领馆、国际商会、行业协会、大型跨国经营集团、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客户、公司驻海外分支机构等直接或间接接洽的方式积极推广阿尔特品牌及一揽子解决方案,现已与欧洲、中亚、东南亚、非洲、中东等超20个国家或地区的潜在客户就合作可行性进行了沟通,并正与部分潜在合作方就合作范围、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度磋商。基于公司具备的“研发→制造→销售”汽车研发全域模块服务能力和上下游优质产业链资源,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在国际项目中根据客户需求,有望通过整车全流程研发、爆款车型在目标市场适应性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及制造供应、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组建、优质供应链资源引进及技术+服务等一种或多种形式组合的模式落地。3、率先应用AI赋能汽车研发,创新性尝试应用AI普及化AI大模型的诞生,为汽车研发的多个环节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实现方式。公司率先在造型创意、仿真分析、试验结果预测、热管理智能标定、用户体验研究等环节应用了AI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在效率、质量、创新性等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下,AI相关软件及AI大模型未来有望从汽车研发的前沿工具演变为基础性工具。为积极把握AI变革机遇,公司在报告期内专门设立了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公司深耕汽车领域20多年,在造型设计、工程设计、性能仿真、试制试验等一体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已基于多种标准,建立了从零部件到整车完善的模型数据库和仿真试验测试结果数据库,包括NVH、碰撞安全、强度耐久、空气动力学、热管理标定等。在训练和优化AI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决策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多优势。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未来将作为公司专门从事汽车研发领域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创新性组织,将牵头开展AI软硬件架构开发、AI平台研发和AI模型算法开发,探索实现产品研发路径上AI to X的垂直类研发应用。另外,为构建数字化研发的生态和智算中心,向同行业和上下游企业深度赋能,在创新性开展内部研发外,公司还在探索与国内外领先的半导体、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积极合作,共同研讨AI大模型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领域的运用可行性。4、多个研发项目或业务实现创新性突破(1)造型团队AI应用成效显著,并向产品定义与策划模块延伸造型设计是汽车研发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公司造型设计能力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沿水平。随着AI的快速发展,公司已率先将AI辅助造型设计工作流引入成熟的设计生产管线中,且取得较大进展。报告期内,在AI辅助设计创意效果图方面,借助AI交流工具,公司利用开源的AI图像生成应用程序并辅助以造型院内部训练的轻量化低阶Lora模型,极大的开拓了开源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提升造型设计过程中的信息筛选、意向图搜寻、灵感捕获、效果图呈现、氛围和情绪渲染等工作的效率与准确度,只需改变引导线稿或者调整描述词和参数设置就能以数倍于传统工作流的速度得到效果图底图和灵感素材。利用AI辅助造型设计平台的研究和训练成果,造型研究院已在内外部多个项目中初步实现了二维效果图AI辅助的大规模应用,并在诸多项目造型设计竞标阶段和可视化评审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造型院还将继续对AI辅助设计进行深入训练学习和应用实践,计划将AI辅助设计工作流标准化并与软件开发专业部门合作部署公司标准化的AI辅助设计平台,并将在三维设计环节方面深挖的AI潜力,使用AI辅助三维设计将是公司造型设计业务重要的突破方向。产品策划与定义的工作一般在项目承接前或竞标阶段便开始强力介入,通过数据的采集,市场的分析,逻辑性的梳理,最后配以视觉化的精致呈现,可让客户更直观深刻的感受到拟开展的研发项目。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升级,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定位与功能变得尤为重要。今年起,公司造型团队已将产品定义和策划作为造型工作前期的重点发展板块,并不断增加专业人员的配比。上半年公司造型团队已在现有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多个项目上呈现了视觉化、专业化的产品策划与分析报告,有效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或中标机率。(2)工程团队已开展800V动力总成的开发工作公司研发的面向下一代的集成式纯电动“四合一”动力系统平台,采用了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集成了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减速器和整车控制器,该产品从整车层面的需求出发,可实现“机”、“电”、“热”、“控”四个维度的高度一体化系统集成,具有平台化、模块化、高度集成化、驱动电机高速化、扁线/油冷电机、SiC功率器件等多项技术亮点。公司研发的四合一动力总成可兼容IGBT和SiC高压大功率MOSFET器件,特别是SiC功率模块和先进控制算法的应用,相比IGBT总成平均效率(CLTC循环)提升4%-5%、续驶里程提升5%-7%,且NVH性能优异。公司在2022年已完成了首款400V平台200kW总成样机开发、试制及试验验证工作,且样机已在2023年4月份上海国际车展亮相展出,得到多家主机厂关注。截至2023年中,已完成B样机优化及样件制作,相比A样,设计更完善、性能更优异,预计2023年底完成DV试验验证。按照平台规划及产品路线,现已开展800V动力总成的开发工作,基于平台化的开发理念,可快速迭代出适配800V车型的产品,预计2023年底完成800V动力总成的设计工作。(3)工程团队已完成RUBIK平台专利族群申请,多适配车型上装验证密集开展平台开发是公司成熟的行业领先业务,具备从行业趋势分析、产品需求分析、平台概念提案、竞争策略分析、核心USP提炼、车型拓展提案、平台柔性化模块化提案、EE架构设计、结构设计、仿真分析、试制试验的全流程能力。公司在2022年末推出了“全新一代”高速智能数字化汽车平台RUBIK,该平台融合了集成化、模块化、柔性化、轻量化理念,应用了上下车体分离、一体式铸造、线控底盘、CTC、超高压、集成式热管理、扁线/油冷电机、SiC逆变器、中央计算平台等17类先进技术,能够提高车型研发、制造效率,缩短车型开发、验证周期,并降低开发投入和零部件成本。在车型拓展、柔性化设计、技术兼容性、轻量化、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具备技术先进性。RUBIK平台以功能重组为核心研发理念,通过跨领域融合,深度结构集成打造实现平台功能的5个功能模块,最大程度实现零部件数量减少和功能融合,通过5个功能模块的组合可覆盖多级别、高低姿态的车型,使研发迭代变得更简单。该款平台轴距可以达到2750-3200mm,整车长可实现4680-5330mm的带宽,电池电量可实现68-123度电,续航里程可实现最高800km,可覆盖A+级-C级,轿车、SUV、MPV、皮卡车型,又可实现未来智能出行舱、商务办公仓。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成了RUBIK平台专利族群的申请,并完成了该平台上首款SUV车型的上装与平台的搭载设计及仿真工作。该平台已多次在车展中参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23年下半年计划完成平台上典型车型(SEDAN和MPV)的上装与平台的搭载设计及仿真,完成平台设计指标的全面验证。(4)智驾平台研发加速推动,年内有望正式发布ADCU产品基于多年整车全流程研发经验积累,公司对智能驾驶系统在整车开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业务流程以及对关联系统的技术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对设计开发出满足客户功能、成本、周期的智能驾驶系统产品有较多先天优势。现已构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开发服务,包括产品集成全生命周期导入、应用层软件开发(L2+)、新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成品测试验证等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基于通用化架构的应用层算法平台已完成重构,该平台软件支持ACC、AEB、LKA、NOA、APA等L2+功能,可根据项目功能及接口需求灵活裁剪、适配,缩短开发周期。目前,平台软件各功能通过车辆动力学软件、场景仿真软件已经完成大量联合仿真,同步阿尔特主导的ADCU1.0(L2+行泊一体轻量化域控制器硬件平台)功能验证项目已完成控制器基础软件测试、车辆环境接口调试、工具链集成等工作,正在进行与算法平台的适配工作,预计年底完成L2全功能移植及实车验证,并正式发布ADCU1.0产品。该产品基于主流SOC芯片平台打造,采用分时复用系统,满足功能安全要求,专为L2+功能打造的高性价比系统方案。同时,公司下一代高阶域控制器平台ADCU2.0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的调研、策划等筹备工作。(5)服务平台SOA架构在开展平台验证及优化工作,SOA开发者平台迭代至3.0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完成SOA基础研发平台软件架构设计;自主开发了服务系统软件、设备层软件、应用层软件、数据引擎软件、场景引擎软件等;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自研了一系列支持自动化、批量化开发的工具链软件。目前已完成各层级软件集成,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平台验证及优化工作。公司是我国首家发布汽车行业SOA开发者平台的独立汽车研发企业。开发者平台旨在打造共享、共创、共赢的多参与方平台,解决SOA技术为汽车软件带来的开发难题和测试难题,具备高效率连通上下游环节开发的特点,能使汽车软件产品具备快速自我完善的能力,可满足汽车用户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该开发者平台以核心技术为依托,可衍生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不同产品及服务,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如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者协作平台,可衍生出汽车服务软件开发工具、汽车服务软件测试系统、图形化开发者终端等不同的产品及服务,支持设计开发、测试验证等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公司SOA开发者平台3.0版已于7月份上线,新版本在汽车数字化研发关键领域的需求工具、架构设计工具、软件框架工具、测试工具、场景管理工具等产品线模块上均实现了重要更新,可满足不同开发角色及不同研发阶段的需求。(6)智控平台四系列控制器有节奏研发,动力域控制器研发按预期开展随着智能汽车的加速推进,跨域融合的控制器产品预计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公司基于对整车研发的深度理解和成熟的车辆控制技术,采用平台化的开发理念,依次研发动力域控制器、智控平台控制器、智控平台PLUS控制器、区域控制器共四个系列的矩阵式产品。2022年底,动力域控制器已经实现VCU控制电路、电机控制电路、P档锁控制电路的融合设计与验证,研发工作已完成包括架构设计、原理图设计等功能安全设计,完成了基于主控芯片的底层软件功能开发工作,还完成了A样DV摸底试验,并成功搭载到动力总成系统中进行A样台架试验。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了动力域控制器的B样台架试验,并且进行了B样的DV试验,试验结果满足设计预期。预计在2023年年底,完成智控平台及智控平台PLUS的方案设计及样件的制作工作。另外,报告期内,公司顺利获得由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TV NORD颁发的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体系ASIL D等级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建立起了符合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级别的汽车产品开发流程体系,为公司汽车电子等功能安全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关键词: